河北省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伴随着河北工业大学“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以及“省市部共建”建设的步伐,于2014年申报建设,201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由河北省科技厅、教育厅及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的论证验收,进入了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序列。经过三年来的建设,实验室在体系运行、队伍建设、科研开发、成果产出、社会贡献以及管理保障方面成绩卓然,实现了“理论与实验并重、基础与应用融合、科研与育人互哺”的学科设想,在省内生物、物理、数学、化学、材料、农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成为本学科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科研用房达到3100平方米,办公用房为600平方米,仪器设备647台套,总值达3958万元。

实验室拥有河北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创新团队”、新增“天津市离子通道靶标抗肿瘤药物研发创新团队”及“天津市特色学科群”。 2020年,杨磊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引进和培养24名元光学者,新增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1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2人,河北省外专百人计划项目获得者1人,13人次出国访学。35岁以下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为10人次,35岁以下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为12人次。9人职务及职称晋升。实验室团队已形成一支9名教授、20名副教授、24名元光学者、45名博士为核心的稳定高水平研究团队以及由校外8名院士、杰青、国家级青年人才等组成流动的客座教授咨询团队。团队在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及年龄结构日趋合理,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主任由河北工业大学原校长、生物物理所名誉所长、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展永教授担任。展永教授为本学科领域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安海龙教授、邢成芬教授、赵同军教授、耿金鹏副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均为本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教授。队伍成员分别具有生物、医学、物理、数学、化学、材料、农学的学科背景,实现了团队内学术的交叉融合,具备了联合探究生命复杂问题,协同攻关科学交叉难题的能力,形成了“既敢于争论,更善于合作”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特色。

实验室人员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7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7项、省部级课题33项、厅局级课题10项、合作研究项目1项。杨磊教授主持的“骨科医疗器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展永教授主持的“钾离子通道调控肿瘤演化过程中非平衡统计机理的研究”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安海龙教授作为合作单位负责人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钙调氯离子通道对失重性骨丢失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室还与全国多家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与河北凯尔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多功能空气净化膜”,与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坝上藜麦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与霸州市平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辐射诱变菊苣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开发项目”,与天津一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纳米小分子肽抗癌药物研发”。获得资助的科研到账经费2110万元,获得成果转让经费1300万元,依托单位给予人员及固定资产等支持3378万元,累计投入的科研活动总经费达6888余万元。团队具有较强的承担科研项目以及成果转化的研发能力。

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80篇,其中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以及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高水平学术论文69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转化发明专利2项。离子通道研究团队的“面向创新药物发现的离子通道构象变化分子机制的研究”从基础的物理规律和分子机制的探讨到细胞层次和组织层次的生物学响应的研究,为离子通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新药研发提供了研究基础。该项目荣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的“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多功能空气净化膜”的技术开发并完成成果转化;生物大分子动力学团队利用非平衡态理论探讨钾离子通道调控肿瘤演化过程中非平衡统计机理,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阐释生命过程中的物理规律;辐照生物团队分别与多家育种机构合作进行精确加高通量和工程化的辐照诱变育种技术新体系的开发;骨科生物材料团队设计方向研究自主创新的、匹配脊柱动态生物力学环境的修复重建材料与器械,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科学价值。

实验室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坚持把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研发,坚持人民教师社会贡献的责任担当。2020年初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邢成芬教授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多年抗细菌、抗雾霾材料研究的基础上,高水平的完成了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对新冠病毒高效消杀新型材料的研制,高效率的实现成果转让。该项目1300万转让经费也成为学校科技转让之最。目前这种广谱性材料的新产品即将上市,必将为战胜疫情做出突出贡献。

2019年,离子通道团队坚持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针对癌症、骨质骨质疏松症、SQT3心脏综合症以及胃肠动力不足四种常见疾病,将20多年来形成基础研究成果固化为7项授权专利以及6项申请发明专利,形成了以离子通道为靶标的中药单分子创新药物集约化研究成果。与这四种疾病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名列国内高校首位。

辐照育种研究团队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科技推进种业创新的号召,解决育种核心技术原创不足的“卡脖子”问题,利用重离子辐射、离子注入和航天搭载等各种辐射手段,成功培育出永研1101玉米新品种并获推广,一批花卉、蔬菜、中药种质资源获得优良变异。团队与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关于坝上藜麦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合同金额为50万元,与霸州市平丰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的关于辐射诱变菊苣种质开发的合作研究项目,合同金额为520万,并与9个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12份。

实验室主办学术会议30次,其中6次大规模交流会议,成为本学科领域“立足河北、依托京津、辐射全国”的学术交流汇点。2018年承办国家基金委主办的第十二期理论物理前沿暑期讲习班“生物物理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新方法暑期讲习班”。2021年,实验室将主办第八届国际离子通道会议、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放射生态分会年会、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年会和第七届“辐射与环境”专题研讨会。实验室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评估期内,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17人、硕士研究生199人。毕业生学位授予率及就业率达100%,其中3人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毕业论文,2人获得河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3人次年轻教师在国内外科研单位做博士后工作,有13人次年轻教师去国外知名机构进行访学交流。实验室现已成为本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机构设置

实验室现具有完备的学术委员会、4个内设机构、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机构、4个联建基地以及3个伙伴实验室的工作体系。

学术委员会

主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

副主任:力学研究所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龙勉研究员

委    员: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肖奕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张丰收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张海林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教学名师展永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张志东教授

物理所.jpg